营养保健科资讯

颈椎病的病理生理特征分析!

2017-05-21 22:19:22 来源:
分享:

颈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1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。颈椎间盘运动范围较大,容易遭到过量的细微创伤和劳损。其主要病理改变是:早期为颈椎间盘的脱水,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,继而产生变性,乃至破裂。颈椎间盘变性后,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。可以产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4周隆突,使椎间盘间隙变窄、关节突堆叠、错位,和椎间孔的纵径变小。

椎间盘退变常会引发继发性的椎间不稳定,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,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、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,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,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,颈椎病的病理生理特征分析。而在椎体与突出的椎间盘及韧带组织之间构成的间隙,由于有组织液积聚,再加上微细损伤所形起的出血,使这类血性液体产生机化然后钙化、骨化,因而构成了骨赘。

椎体前后韧带的松弛,又使颈椎不稳定,更增加了受创伤的机会,使骨赘逐步增大。骨赘连同膨出的纤维环,后纵韧带和由于创伤反应所引发的水肿或纤维疤痕组织,在相当于椎间盘部位构成1个突向椎管内的混合物,对颈神经或脊髓产生压迫作用。钩椎关节的骨赘可从前向后突入椎间孔压迫神经根及椎动脉。

椎体前缘的骨赘1般不会引发症状,但文献上也有这类前骨赘影响吞咽或造成沙哑的报告。脊髓及神经根受压后,开始时仅为功能上的改变,如不及时减轻压力,逐渐会产生不可逆的变化,颈椎病的病理生理特征分析。因此如果非手术医治无效,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。

分享:
  • 疾病查询
  • 快速问答
  • 疾病专题